为深入实施中国科协“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切实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9月17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首期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之科研基础训练系列科普讲座在滨江校区教学楼E108报告厅举行。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郭辉教授和工学院郑恩来教授分别受邀开展专题讲座,讲座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俐主持。

第一场讲座中,郭辉教授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讲座的主题“探索自然密码:从现象到论文的思维与路径”。“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假设为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出科学假设重要的原则”等等。关于“怎样才是一篇优秀的研究论文”,郭辉教授指出,要从一个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开始,通过合理的科学假设、严密的实验设计、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等,最后诞生一篇优秀的论文。

第二场报告中,工学院郑恩来教授结合近几年指导三大赛事的经验,通过“赛事宏观解读”“南农战绩巡礼”“顶层设计揭秘”“学院实施路径”“金牌项目解码”“全程指导实务”“心得启示展望”等7个方面,给大家详细讲解了“三大赛国奖之路背后的组织策略与指导机制”。

此次科研基础训练系列讲座旨在为有志于科研的同学们“破蒙启智”,搭建一个从理论到科研实践的桥梁。同学们听了两位专家的精彩演讲,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其中一位同学表示,郭辉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从美国加州耐旱耐火的世界最高树木、无花果与昆虫的协同进化和互利共生,到成体后仍会从母亲处获取母乳成长的特殊蜘蛛,再到洪泽湖湿地及候鸟迁徙研究,生动展现了一个科学研究应有的流程: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开展研究一总结成果,也让我明白科研源于生活,我们需要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探究。一位食品学院的同学说,自己正在参加科技竞赛,听了郑老师的讲座,对于科技竞赛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逻辑认识。想获得优秀亮眼的比赛成绩,小到社团成员的分工、汇报工作的模式、项目的选定等等,都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思路。郑老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告知大家,大学四年,不仅仅是上课学习,还可以参加科技竞赛,发表顶刊论文等。优秀学生+优秀导师,通过科技社团+科技竞赛模式,实现双向奔赴。
7个科技社团成员纷纷表示,希望学校科协和团委强强联手,继续搭建此类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营造浓厚校园学术氛围贡献力量。